電氣化時代回歸汽車本質 比亞迪和本田誰才是真正的技術控?
以前評價一款車或者一個品牌的優劣,總是先從發動機開始,而如今進入電氣化時代,混動系統才是重點,PHEV更是一項主要考量因素,因為它可油可電的特性,更能考驗汽車廠商能否將“電”和“油”有機地整合,更能反映該品牌的技術實力。目前國內市場最火的兩種混動系統,無疑是比亞迪DM-i混動和本田i-MMD混動,它們的結構有許多相似之處,實際產品中又有何區別?我們以銷量冠軍比亞迪漢DM-i和搭載本田最新技術的英仕派e:PHEV為代表來看看究竟哪家更勝一籌。
![]()
先來簡單看看漢DM-i和英仕派e:PHEV的基礎參數,我們選了兩款車最熱門的版本進行對比。
![]()
光從官方參數上來看,它們各有優勢,簡單來說漢DM-i純電續航更長,而英仕派e:PHEV油耗更低,而實際表現究竟如何?接下來會有一系列針對汽車最本質的動力系統和底盤進行對比,看看比亞迪和本田誰才是真正的汽車界技術控!
混動系統對比
說到混動系統的老大哥,非本田莫屬,本田在1997年便著手研發混合動力,從起初的IMA (Integrated Motor Assist)——一個“以電為輔助”的混動系統開始,嘗試過多種混合動力的方案,并創造了雙電機混合動力系統構型,經歷了技術迭代和不斷進化后,到如今最新的第4代i-MMD混動系統——P1+P3雙電機串并聯混動系統結構,這樣的結構有著“強電弱油”的工作特征,而比亞迪后來推出的DM-i混動也采用同樣的結構。
![]()
在大多數工況下,車輛均由P3電機驅動,發動機則僅為電池充電,形成較為經濟省油的串聯混動模式;而在高速勻速行駛時,發動機處于最佳工作區間,這時發動機則直接驅動車輛;在車輛急加速、長上坡、高速超車等需要發揮更強動力時,發動機則與電機共同驅動車輛,形成動力更強的并聯混動模式。總體而言,漢DM-i和英仕派e:PHEV的混動系統有著相似的結構和工作邏輯,都是“以電為主、以油為輔”的混合動力,保證駕駛員有著近乎于開電動車的駕駛體驗。不過,兩者的發動機、電機、電池組等均不相同,這就使得兩款車在性能、油耗以及駕駛特性上也有不同。
![]()
在發動機上,121km續航版本的漢DM-i采用1.5T發動機,最大功率為102kW,峰值扭矩為231N·m。而英仕派e:PHEV則采用2.0L發動機,最大功率為109kW,峰值扭矩為182N·m。兩者均采用阿特金森循環發動機,但本田針對發動機的缸體、氣缸蓋、曲軸、連桿以及凸輪軸等進行了重新設計,還采用了雙層氣缸水套設計,從而實現更好的燃燒效果,壓縮比達到13.9:1,熱效率也高達41%,因此帶來的強勁動力甚至超過了部分搭載2.5L發動機的車型。
![]()
除了發動機,對于這些“以電為主”的混動系統來說,它們的三電技術更是決定車輛性能的關鍵。同樣以121km續航版本的漢DM-i為例,其電機最大功率為145kW,峰值扭矩為316N·m,而英仕派e:PHEV的電機最大功率為135kW,最大扭矩為335N·m。從數據上看兩者優勢各有千秋,不過,第四代i-MMD的電驅系統其實有許多看不見的升級,本田全新開發了平行軸式雙電機驅動單元,這讓電驅的峰值扭矩和最高轉速均有提升,同時還能有效降低發動機發電和無負荷時的噪音,進一步擴大了電驅系統的使用范圍。
![]()
在電池方面,漢DM-i采用18.316kWh容量的電池,可供車輛純電行駛101km(WLTC)。而英仕派e:PHEV則采用容量為17.7kWh的三元鋰電池,純電續航里程為82km(WLTC)。而因為它的電池組能量密度非常高,電池包的重量降低了51%,體積縮減57%,意味著它能用更小、更輕的電池容納更多電量,以行駛更遠的距離,并且讓英仕派e:PHEV也能擁有燃油車的低車身和舒適乘坐空間。所以別看英仕派e:PHEV的官方純電續航不高,它的實測續航成績能給你驚喜,后文將有所提及。
![]()
另外,本田針對驅動車輛的大腦——PCU動力控制單元也進行了輕量化改造,體積大幅度減小,輸出也同步提升,做到小型化、高輸出的特性。總的來說,英仕派e:PHEV的第四代i-MMD混動系統相比于對手更加輕量化、高集成、高性能,更能實現全場景電驅的特點。
![]()
當然,口說無憑,我們還需要通過實地測試檢驗兩臺車的實力,經過漢DM-i和英仕派e:PHEV在滿電、饋電兩種狀態下的實測成績來看,我們發現英仕派e:PHEV竟然是嚴重“反向虛標”的那款車。
![]()
![]()
通過官方和實測數據我們可以看出,電池容量更小、WLTC純電續航更短的英仕派e:PHEV卻有著更長的實測純電續航,達到114.1km,達成率為139.1%,甚至在實測純電續航上實現了反超,可見英仕派e:PHEV高能量密度電池以及強電控能力,為純電續航帶來了“反向虛標”的優勢。
![]()
其次,英仕派e:PHEV的實測饋電油耗也比WLTC的更低,而漢DM-i的實測饋電油耗則略高于官方值,證明第四代i-MMD混動系統的效率更高,不管是續航里程還是油耗水平在不同場景下都有足夠扎實的表現。
![]()
最后再看看兩車的饋電加速成績,0-100km/h加速時間漢DM-i和英仕派e:PHEV相差無幾,英仕派e:PHEV略快0.2s,不過前段0-60km/h的加速英仕派e:PHEV有著接近0.5s的優勢。可見英仕派e:PHEV在電池電量低時,也能保持較高性能的動力輸出,意味著即使饋電情況下,在市區道路低速走走停停的工況也能保持純電車般的敏捷度,而沒有“滿電一條龍,沒電一條蟲”的巨大差距。
![]()
實際體驗來看也是如此,英仕派e:PHEV確實更有“電感”,也是相對更好開的一款車。在幾天的試駕中,它能始終保持足夠的電量,保證全場景電驅的平順性。尤其是起步、加速超車的時候,不管是有電還是沒電,英仕派e:PHEV依然能給到強勁的加速體驗,對于在城區走走停停的路況來說,英仕派e:PHEV開起來更敏捷。
![]()
當高速和緩加速時,發動機會自然介入,這樣發動機介入的動作能更柔和、不突兀,多數情況下都感覺不到發動機的存在。當車速慢下來,發動機自動切換到電機,車廂內也不會有發動機的振動和吵雜,和開著一臺純電動車沒任何區別,加上英仕派e:PHEV良好的隔音以及標配的12喇叭BOSE音響,讓上下班高峰期的擁堵也變得不那么惱人。
![]()
同時,加速踏板的比例感也不錯,再加上方向盤有能量回收力度調節的撥片,意味著駕駛員能在走走停停的路上很輕松舒適地控制車輛加減速度。簡單來說,英仕派e:PHEV開起來非常跟腳且可控,是一款高性能、低油耗、平順靜音兼備的混動轎車。
![]()
底盤調校對比
車輛的底盤調校也是車企技術實力的充分體現,漢DM-i和英仕派e:PHEV的懸架均采用前麥弗遜式獨立懸架+后多連桿式獨立懸架的搭配,不過懸架類型只是車身底盤的一環,其中還有許多方面決定著一款車的底盤特性,只有實地試駕才能感受不同車輛的區別,而漢DM-i和英仕派e:PHEV的底盤調校風格則是大相徑庭。
![]()
比亞迪漢DM-i只有200km版本才提供FSD可變阻尼懸架,而我們試駕的121km版本則不配備。整體來說,漢DM-i的懸架調校整體偏軟,能吸收路面大部分細碎的顛簸,面對大的坑洼時處理也相當柔和得體,對于乘客而言確實有著舒適、高級的乘坐體驗。
![]()
可一旦速度起來后,漢DM-i的懸架就似乎有點招架不住了,其車身跟隨性較差,在連續快速變道的情況下車身響應會愈發遲鈍,其調校特性與操控樂趣完全不沾邊,奠定了它更適合行政商務的用車場景。
![]()
而我們試駕的高配版英仕派e:PHEV則配有ADS自適應懸架系統,即通過主動調節減震器的阻尼,以獲取更好的操控性或更好的舒適性。例如在快速變道等激烈駕駛時,這套系統可以自動調高阻尼,使得車輛有更強的側向支撐;當車輛遇到顛簸時,便自動降低減震器阻尼,讓車輛有更好的減震效果,讓乘客有更舒適的乘坐體驗,簡單來說就是英仕派e:PHEV的底盤調校不偏科、更均衡。
![]()
加上本田MMS運動管理系統,讓英仕派e:PHEV操控起來更得心應手。其指向性很棒,車身動態敏捷緊致,在連續過彎時車身也有不錯的跟隨性,整套動作干脆而不拖沓,讓一款中型轎車也有著不錯的操控樂趣,保持了本田一貫領先的操控水準。在幾天的試駕里我也更愿意開英仕派e:PHEV,不得不佩服本田令人著迷的運動駕控屬性和底盤調校功底。
![]()
總結
從實用性的角度來看,英仕派e:PHEV也是相當有優勢的一款車。得益于本田MM空間理念,雖然英仕派e:PHEV車身尺寸稍小,但整體空間利用率卻高于漢DM-i,內飾設計也更有家用轎車的溫馨感。同時,英仕派e:PHEV的智能化程度一點也不輸國產品牌,Honda CONNECT 4.0功能更強大,流暢度、便捷度也更高。而帶有L2級智能輔助駕駛的Honda SENSING 360更是全系標配,智駕體驗也更有大廠的穩定性和成熟度。
![]()
不僅如此,英仕派e:PHEV還搭載了許多本田獨門秘技,包括AHA (Agile Handling Assist)和可變轉向比(VGR)技術,讓車輛轉向過彎更加自然平順;主動進氣格柵能幫助車輛達到最佳進氣、散熱和導流效果,進一步提升車輛性能;主動降噪功能則產生與噪聲反向的聲波,以抵消噪聲,提升座艙內的靜謐性;英仕派e:PHEV更有智能空調、后排攝像頭和流媒體后視鏡,提高用戶用車的便利性和舒適性,相比于漢DM-i而言配置更加豐富。
![]()
總的來說,英仕派e:PHEV的混動系統在加速、油耗和平順性上都更有優勢,還有“反向虛標”的表現。同時,它的駕控也更加直接緊致,整體調校適合對駕駛有追求的消費者。而英仕派e:PHEV在動力總成和底盤調校上的表現,充分反映了老牌大廠的成熟度,他們更注重“車”的本質,有著更好的技術穩定性和保值率,本田深厚的技術底蘊和對品質的追求,絕對稱得上是汽車界的技術控!

